发布时间:2025-02-08
浏览次数:
新华社哈尔滨2月7日电(记者高萌、王君宝)松花江畔,万家灯火。新春正月,万众欢聚。
7日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友谊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
时隔近三十年,亚冬圣火再次照亮冰城。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创亚冬会历史之最。
2月7日,演员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人们怀揣梦想,汇聚于这片热情洋溢、开放包容的黑土地,追寻中国式现代化足迹,谱写“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华章。
千里冰封,古道热肠。冷与热,米乐M6交织一座城的动人诗篇。
哈尔滨的寒,是滴水成冰的凛冽。可这座城市却恰有一种能在严寒中燃烧的热烈浪漫。开幕式上,采冰人喊着雄浑的号子,劈开松花江的冷酷。铁镩起落间,万吨冰砖裹着寒气跃出水面。零下20多摄氏度的风,能够割裂皮肤,也能让冰层结晶出最剔透的蓝。
燃烧于“冰雪大世界”的亚冬会主火炬,名为“雪韵丁香”。在哈尔滨,丁香能够捱过极端冬夏温差,在春风里摇曳绽放。这些紫色小花,是哈尔滨人认同的城市象征——顽强不屈、生生不息。
这是2月7日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拍摄的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冰雪运动的魅力,关键在激情和协作。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这片因铁路而兴的老工业基地,将石油、煤炭、木材、粮食运出黑土地,竭尽所能为共和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今,热烈真诚不变,而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
这片黑土地披上了冰雪经济的银甲,将严寒酿成滚烫,让异乡旅人找到自己的“东北老家”。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更多国际友人来华体验冰雪运动。今年春节黄金周,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90多亿元。
冰天雪地,生机盎然。动与静,勾勒冰雪上的金山银山。
1月5日,人们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雪雕旁游玩。米乐M6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中国“冰雪热”传遍大江南北,也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
三年过去,中国冰雪经济的热潮早已漫过山海关,“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落地生根。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进入寻常百姓家。北方“猫冬”的习俗,正被滑雪板划出的弧线改写;南方孩童对雪花与冰凌的好奇,化作雪场、冰场里蹒跚学步的身影。
冬奥遗产不只是奖牌榜上的荣光,更是张家口风车转动清洁能源的嗡鸣,是阿勒泰牧民变身滑雪教练的蜕变,是查干湖渔猎文化嫁接冰雪旅游的新枝。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23至2024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达到4.3亿,预计2024至2025年冰雪季有望达到5.2亿,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将超过6300亿元。
1月22日,游客在湖北神农架中和国际滑雪场乘坐传送魔毯。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当雪道延伸拓展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当雪杖击打出制造业升级的快节奏,冰雪产业正以喷薄之势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新增长点。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异与同,协奏亚细亚的嘹亮乐章。
亚洲大陆的子民,早已将生存淬炼成与自然对话的哲学。蒙古草原的骑手在暴雪中驯服烈马,波斯湾的采珠人潜入深海与暗流博弈,恒河平原的农人在季风中播种希望……不同的土地上,滋长着同样的坚韧、协作与超越。
亚洲人民坚守安宁和睦的共同梦想、坚持繁荣发展的共同追求、实现交融相亲的共同心愿,恰似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亦如亚奥理事会的格言“永远向前”。
2月7日,演员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和平如同冰雪般纯洁。当战火与争端仍在部分土地投下阴影,体育却如新月般升起,用洁白的辉光覆平沟壑。不是完全抹平差异,而是让差异成为;不是消除一切分歧,而是用竞争浇筑理解。
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世界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凭借体育之力,亚洲各国携手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不竭动力;推动彼此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月7日,演员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在这片孕育古老文明、交汇世界文化的土地上,亚冬会的冰鞋刀痕、雪板辙印,正将亚洲人民的共同期许深深镌刻;冰雪淬炼出的团结之光,必将照亮亚洲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